梁永安:“恋爱脑”没什么不好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梁永安 哔哩哔哩 梁永安:“恋爱脑”没什么不好

梁永安:“恋爱脑”没什么不好

2023-07-28 20:02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《One Day》剧照。

当代人,还有爱的能力吗?

✎作者 | 傅青

当代生活,相爱似乎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,让人不禁发出天问:我们是否已经失去爱的能力?

美剧《欲望都市》的开头,女主凯莉在电脑前敲下:“欢迎光临非纯真年代,在这里,没人会吃《蒂凡尼的早餐》,也没人会遵守《金玉盟》。相反,我们在早上七点吃早餐,试着尽快地忘记誓言。自我保护跟完成交易是最高原则,爱神也只好同流合污。”

《欲望都市》第五季剧照。

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做了十几年爱情课题的研究,他在社交媒体开设恋爱课程,在B站拥有几十万名粉丝。他理解当代年轻人在感情中的困惑,他说:“一代人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任务,这代人最主要的任务是先把自己的生活解决好,之后才能解决两个人的生活。这代人看似更自由,拥有更多选择,实际上很多选择都是并列关系,时常会陷入两难困境,所以当下无论男女,内心深处都有战场。”

在梁永安看来,爱是一种自我表达,不应该以成败或得失来计算:“一个人一辈子首先要追问的不是你爱对了人没有,而是你真的爱过没有。爱情说到底是一种内心感受,在一段感情中投入地付出,个体感受才是真实完整的。爱情嘛,不需要‘恋爱脑’,需要什么呢?”

一个人想要获得爱情,首先要具备爱的能力,能够积极给予信任和爱,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。它像一场缴械降服的庄严仪式:这段感情里,我给你百分百的爱,保持绝对的真诚,你若是对的人,最好不过,如果不是,也无愧于自己。

可现在大多数人想要的爱情,只是一种被爱的感觉。他们患得患失,疑虑是否爱对了人,疑虑是否选择了最优项,而最应该想清楚的问题却被束之高阁——你究竟爱过没有?

2021年9月9日,乌克兰基辅,年轻情侣在草坪上相拥。/IC

     爱情是神圣的,“恋爱脑”也没什么不好

《新周刊》 :您如何看待“恋爱脑”?

梁永安:我一直都蛮欣赏“恋爱脑”的,很多人谈恋爱就像交易一样,我付出多少,你能给我多少,一旦变得计较,感情就都垮了。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可能负你,别人可能负你,但你自己绝对不能辜负自己。谈恋爱时,如果脑子里一直盘算如何不吃亏,那谈的也是打折的恋爱。

很多东西都不是个体能够控制的,得失成败也不是主观层面能决定的,一个人能决定的只有自己感情的纯度。人的生命应该是透彻的、真诚的,爱情存活的土壤离不开这些,而现在很多人口中的爱情,其实都是被爱,并没有爱的成分。有的人一提起爱,就开始抱怨对方如何如何不好,却很少反省自己。其实爱情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爱过,我感受过,这就足够了。

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。/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《新周刊》 :理查德·道金斯曾在《自私的基因》中提到——“我将违背我的天性,忤逆我的本能,永远爱你”。有一种说法是新人结婚不应该手搭《圣经》,说不论贫穷或富贵、健康或疾病都相伴至死,而应该把手放在《进化心理学》和《自私的基因》这两本书上宣誓,您如何理解?

梁永安:这其实是一种对爱的调侃了(笑)。你可以手搭《圣经》,也可以手搭《佛经》或《论语》,只要在心中把它摆在一个很高、很神圣的位置上就行。尽管婚姻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,可能一直走下去,也可能中途就分手,但无论婚姻还是爱情都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,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信仰。两个灵魂能够交融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,想要长久地维系下去,一定离不开信仰的力量,所以才会说“不论贫穷或富贵、健康或疾病都相伴至死”,这应当是追求爱情的初心。

《自私的基因》

[英]理查德·道金斯 著,卢允中、张岱云 等著

见识城邦 | 中信出版集团,2019-6

《新周刊》 :很多人在谈论婚姻时,总是围绕房子、车子、存款展开,您怎么看?

梁永安:这个我非常理解。对很多人来说,这是生活基本需求,是维系尊严的一部分。但追求这些一定要有一个度,不要进入攀比层面,总想买更大的房子显得体面,买更豪华的车显得气派,那就没必要了。

把资源过度集中在物质层面的话,除了让生活压力陡增,还需要让渡很多精神层面的享受,一平方米的房子可以买多少书、看多少场电影、全家旅游多少次啊?只把生活聚焦在物质层面是得不偿失的,婚姻最终还是要落到情感连接和价值连接,如果只构建底层需求,很难走得长远。

30岁就该定下来吗?

《新周刊》 :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三十而立的观念根深蒂固,如果到了30岁还没有一段稳定的关系,似乎就有些“失败”。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

梁永安:我一直觉得人有两种生命,一种是自然生命,另一种是精神生命。从自然生命来看,30岁的确不小了,无论从医学还是科学角度来说,都到了生命体成熟的年纪。但从精神生命来看,无论30岁、40岁、50岁,甚至70岁都是一样的,尤其我们当下正处于转型时期,大家都是一种归零的状态,都是从零开始的,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层面里未知的部分,都远远大于已知的部分。

精神年龄是因人而异的,不应以自然年龄来框定。很多人在精神层面可能一辈子都是小孩,对世界一直充满好奇,即使不进入婚姻,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快乐。我们总说婚姻是成人的事情,两个人能步入婚姻,一定是精神年龄成熟后,在一起的快乐超过单身的快乐做出的选择,而不应该被30岁的年龄限制住。

《逃避虽可耻但有用》剧照,剧中男女主人公实施“契约结婚”,在外装做夫妻,在内依旧是雇主和职员。

《新周刊》 :成年子女如何面对父母的催婚?

梁永安:有时候我觉得中国的家长好像缺乏一种边界感。其实很多年轻人都有很强的尊严感,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过多干涉。但反过来说,父母那代人有着特殊的成长环境,他们很多人都曾在年轻时付出200%的努力,试图给后代创造幸福的生活,因此等子女到了一定年纪,父母又希望按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推动子女生活的进程。

我常跟我的学生讲,一定要尊重你们的父母,是他们完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建设,这代人特别不容易,他们对你的关爱方式里有着时代的烙印,他们就是这么生活过来的,他们的观念很难被扭转,因此不要一味地对抗。面对父母的催婚,首先你们要给予温暖的理解;其次要坚持自己的生活理念,时代真的不同了,父母的很多观点确实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。

对待父母要拿出弹性,微笑着听他们说话,然后在行动上按自己的想法来。我很不喜欢看到有的人把一段不开心的感情经历,归咎于对家庭压力和周遭大环境的妥协。那到底是环境活着,还是你活着?

离婚不一定是坏事

《新周刊》 :爱情似乎与多巴胺等激素有联系,是否无论来势多么凶猛的感情都有存活期限?

梁永安:我不这么认为。这种说法有些过分强调人动物性的那一面了。其实人与人相处,同样有很强的人文性,包含着无限的可能,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,是不断生长的。人应该学会在亲密关系中打造幸福,就像储蓄罐一样,不要只拿不存,要在生活中不断创造新的爱意出来。

《世界上最糟糕的人》剧照。

《新周刊》 :如何克服亲密关系中的疲惫感?

梁永安:人之所以会在一段关系当中感觉疲惫,主要原因是生活变得封闭了,把太多东西装进家庭,似乎生活里只有这一件事。实际上,家庭生活之于社会生活,就像大江旁的小湖泊一样,应该是流动的,要走入更广阔的空间中去。

偶尔看场电影、去咖啡馆坐坐、带小朋友逛书店、跟朋友聊聊近况,这些都对经营家庭生活有益处。因为家庭的流速是比不上外面社会的流速的,社会高速变化,总有源源不断的新东西冒出来,这些东西能给家庭生活带来新鲜的置换,让生活变得更有趣、更新鲜。

2021年5月25日,情侣穿着湖人队球衣在上海黄浦江外滩散步。/视觉中国

《新周刊》 :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,离婚率却在持续攀升。您如何看待?

梁永安:这些数据的变化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,表明当代人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了。一次性把婚结对是一个小概率事件,如果婚姻质量不高,离婚再寻找更合适的伴侣,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。

我有一个朋友,结了五次婚,最后一次结得很好,现在过得很幸福;还有一个结了一次,后面过得不开心离掉了,选择一个人生活;还有的很幸运,一次就找对了人。每个人在感情里都会遭逢不同的境遇,是存在个体差异的。离婚不一定是坏事,它意味着一个人开始重新选择生活。

人应该学会享受孤独

《新周刊》 :单身人士偶尔会产生孤独终老的恐惧,该如何克服?

梁永安:我始终认为男女关系、婚姻生活这些都是二级观念,很多人还没解决好上一级原价值的问题,那就是——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,他的精神内核是什么?其实在婚姻里也一样要面对生老病死,归根到底,人们都是要先解决原价值问题——能不能建立起丰富的生活,这才是最根本的。

比如说走在上海街头,如果你用心观察的话,会发现来自不同流派的各种建筑,用不同的建筑语言无声地做着各种有意思的表达。放眼望去,其实整个社会、整个人生都像一本浩瀚的百科全书,实在有太多值得关注、值得追求的东西了,哪怕一场春雨、一片秋叶,都可以给我们的精神以慰藉,这是非常广阔的,人的世界观和生命观也会因此变得豁达,就不会有孤独终老的担忧了。因为你面向的是浩瀚无垠的宇宙,有整个自然和人类文化陪着你,有什么好怕的?人应该学会把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生命联结起来,形成一个共生的脉络。

《刺猬的优雅》剧照

《新周刊》 :在一起的两个人同样无法避免孤独,甚至有时会放大孤独。您怎么看待孤独问题?

梁永安:我觉得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,人应该学会珍惜自己的孤独。孤独是个体独特性的一部分,是有价值的,你完全可以把孤独变成一种生活品质,那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建构,给自己泡一杯香香的咖啡,坐在那里享受孤独。

同时,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彼此的孤独,看到另一半沉默了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,你得尊重他的孤独,而不是觉得对方应该把一切都告诉你。现代社会中的很多焦虑都会演化成孤独,很多焦虑是无解的,那么很多孤独也是无法分享的,只能自己消化和体会。

适当的孤独能维系我们内心的安宁,有时候打破孤独反而是坏事。你看法国电影《刺猬的优雅》当中那个50多岁的门房,她有一屋子的书籍,养了一只名为“列夫”的猫(猫名取自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),每天在昏黄的灯光下用书籍填补自己的灵魂,她很少与人分享,而是用孤独来保持自己生活的安宁和完整,这是非常美好的。

· End ·

 喜欢这篇文章,请让我们知道 ↓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